爾時舍利子白佛言, 釋尊, 云何菩薩摩訶薩應行般若波蜜多?
佛告舍利子, 菩薩摩訶薩修行波若般蘿蜜多時, 應如是觀: 實有菩薩, 不見有菩薩, 不見菩薩名; 不見般若波羅密多, 不見般若波羅密多名; 不見行, 不見不行, 何以故?
舍利子, 菩薩自性空, 菩薩名空, 所以者何? 色自性空, 不由空故, 色空非色; 色不離空, 空不離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自性空, 不由空故, 受想行識空, 非受想行識; 受想行識不離空, 空不離受想行識, 受想行識即是空, 空即是受想行識, 何以故?
舍利子, 此但有名, 謂為菩提; 此但有名, 謂為薩埵; 此但有名, 謂為菩提薩埵; 此但有名, 謂之為空, 此但有名, 謂之為色受想行識. 如是自性, 無生, 無滅, 無染, 無淨. 菩薩摩訶薩, 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不見生不見滅, 不見染不見淨. 何以故? 但假立客名, 別別於法而起分別; 假立客名, 隨起言說, 如如言說, 如是如是生起執著.
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於如是等一切不見, 由不見故不生執著.
復次舍利子,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應如是觀:
菩薩但有名, 佛但有名, 般若波羅蜜多但有名, 色但有名, 受想行識但有名, 眼處但有名, 耳鼻舌身意處但有名, 色處但有名, 聲香味觸法處但有名, 眼界但有名, 耳鼻舌身意界但有名, 色界但有名, 聲香味觸法界但有名, 眼識界但有名, 眼觸但有名, 耳鼻舌身意觸但有名.
眼觸為緣所生, 諸受但有名, 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 諸受但有名; 地界但有名, 木火風空識界但有名; 因緣但有名, 等無間緣, 所緣緣, 增上緣但有名, 從緣所生諸法但有名, 無明但有名,行識名色, 六處, 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愁歎苦憂但有名.
摘錄自<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學觀品>
舍利子, 諸色空, 彼非色. 諸受想形識空, 彼非受想行識, 何以故, 諸色空, 彼非變礙相; 諸色空, 彼非領納相; 諸行空, 彼非造作相; 諸識空, 彼非了別相. 何以故?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即是空, 空即是受想行識.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染不淨, 不增不減; 非過去, 非未來, 非現在. 如是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處, 無耳鼻舌身意處; 無色處, 無聲香味觸法處; 無眼界, 香界, 鼻識界, 無舌界, 味界, 舌識界, 無身界, 觸界, 身識界, 無意界, 法界, 意識界. 無無名亦無無名滅, 乃至無老死愁歎苦憂惱, 亦無老死愁歎苦憂惱滅; 無苦聖諦, 無集滅道聖諦, 無得, 無現觀; 無預流, 無預流果; 無一來, 無一來果; 無不還, 無不還果; 無阿羅漢, 無阿羅漢果; 無獨覺, 無獨覺菩提; 無菩薩, 無菩薩行; 無正等覺, 無正等覺菩堤.
舍利子, 修行般若波羅密多菩薩摩訶薩, 與如是法相應故, 應言與般若波羅密多相應.
復次, 舍利子, 修行般若波羅密多菩薩摩訶薩, 不見布施波羅蜜多, 若相應若不相應;
不見淨戒, 安忍, 精進, 淨慮, 般若波羅密多, 若相應若不相應; 不見色, 若相應若不相應;
不見受想行識, 若相應若不相應; 不見眼處, 若相應若不相應;
不見耳鼻舌身意處, 若相應若不相應; 不見色處, 若相應若不相應;
不見聲香味觸法處, 若相應若不相應;
不見眼界, 色界, 眼識界, 若相應若不相應; 不見耳界, 聲界, 耳識界, 若相應若不相應;
不見鼻界, 香界, 鼻識界, 若相應若不相應; 不見舌界, 味界, 舌識界, 若相應若不相應;
不見身界, 觸界, 身識界, 若相應若不相應; 不見意界,法界, 意識界, 若相應若不相應;
不見四念住, 若相應若不相應;
不見四正斷, 四神足, 五根, 五力,七等覺支, 八聖道支, 若相應若不相應;
不見佛十力, 若相應若不相應;
不見四無所畏, 四無礙解,大慈, 大悲, 大喜, 大捨, 十八佛不共法, 一切智, 道相智, 一切相智, 若相應若不相應.
舍利子, 修行般若波羅密多普提摩訶薩, 與如是法相應故, 應言與般若波羅密多相應.
摘錄自<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觀照品>
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菩薩摩訶薩云何習應般若波羅蜜, 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佛告舍利子, 菩薩摩訶薩習應色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習應受想行識空, 是名與般若波蘿蜜相應.
復次, 舍利子, 菩薩摩訶薩習應眼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習應耳鼻舌身心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習應色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習應聲香味觸法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習應耳聲識, 鼻香識, 舌味識, 身觸識,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習應集滅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習應無明空, 是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習應行識名色, 六入, 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習應一切諸法空, 若有為, 若無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復次, 舍利子, 菩薩摩訶薩習應性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如是舍利子,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習應七空, 所謂性空, 自相空, 諸法空, 無所得空, 無法空, 有法空, 無法有法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佛告舍利子, 菩薩摩訶薩習應七空時,
不見色, 若相應若不相應; 不見受想行識, 若相應, 若不相應;
不見色, 若生相, 若滅相; 不見受想行識, 若生相, 若滅相;
不見色, 若垢相, 若淨相; 不見受想行識, 若垢相, 若淨相;
不見色與受合, 不見受與想合, 不見想與行合, 不見行與識合, 何以故?
無有法與法合者, 其性空故.
舍利子, 色空中無有色, 受想行識空中無有受想行識. 舍利子, 色空故無惱壞相, 受空故無受相, 想空故無知相, 行空故無作相, 識空故無覺相, 何以故?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空法; 非過去, 非未來, 非現在,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亦無須陀洹, 無須陀洹果; 無斯陀含, 無斯陀含果; 無阿那含, 無阿那含果; 無阿羅漢, 無阿羅漢果; 無辟支佛, 無辟支佛道; 無佛, 亦無佛道.
舍利子, 普薩摩訶薩如是習應,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摘錄自<大正藏>
一. 無明與緣起
何謂無明? 就字面上解釋, 可以看成是缺乏明朗見解, 或可說是缺乏明明白白的觀察.
1. 愚眛: 認知能力不足, 模糊不清.
2. 昏暗: 對周遭環境的變化, 一知半解.
3. 不明: 就長遠影響, 無以辨明.
無明與明並不是一組相對概念, 無明也並不是指涉有沒有明, 有無是在論斷某一範圍的存在或缺席.
何謂緣起, <云何緣起法法說, 謂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謂緣無明行, 乃至純大善聚集, 是名緣起法法說>(雜阿含經).
首先, 經文揭示生起或顯現的, 都是一個環節扣緊一個環節; 其次, 眾多關聯的構成要素所推動出來, 非單一條件就可促成; 第三,能夠產生的都是變化而來;最後,生命世界是層層關係網絡的交織. 至少具備這些條件, 才可稱之為緣起.
摘錄自<無明緣起的觀察學理>何尹玲
二. 何謂般若(沈行如)
1. 大乘根本的般若, 包括菩薩六度的般若, 不是和布施, 淨戒, 安忍, 精進, 靜慮對立的般若.
2. 是包括菩薩二道的般若, 不是和方便對立的般若.
3. 是包括果地權實二智的般若, 不是和一切智, 一切種智對立的般若.
4. 是包括果地涅槃三德的般若, 不是和解脫, 法身對立的般若.
三. 甚麼是空(印順法師)
一切是空的..., 人生毫無意義, 與佛法的一切皆空, 是不同的. 佛法是從現實人生中, 否定絕對意義, 而肯定其相對的意義, 更深入地, 揭示人生的絕對意義, 而予人以究竟的歸宿.
佛陀開示, 人生世間, 是緣起的, 緣起的意義是, 一切現象, 一切存在, 所以成為這樣的現象, 這樣的存在, 並不是神意的, 不是自然的, 不是宿命的, 而是依緣而起的.
從緣起來說, 人是緣起的存在. 緣起的意義是: 一切現象, 一切存在, 之所以成為這樣的現象, 這樣的存在, 並不是神意的, 不是自然的, 不適宿命的, 也不適偶然的….
依緣起的因果觀, 佛法確認人生的身心活動, 或善或惡, 不但影響於外, 更直接的影響自己, 形成潛在的習性(業力). 等到一生的身心組合宣告崩潰--- 死亡, 潛在的習性(業力), 就以自我愛染的再生欲為緣, 展開一新的身心組合….
人生, 是善業所得, 今生的行為善惡, 成為(未來)來生升沉的樞紐, 所以<人生難得>, 這是佛一再告示我們的! ……..
人生, 不但有意義, 不但能發現意義, 而且能實現絕對的永恆意義.
摘錄自<般若思想史> 山口益 著
四. 般若的解讀
般若, 既是智, 也是慧, 或者說般若即是智慧, 當然, 包含聰明的意思. 般若, 即智的本身是中性的, 用佛教概念, 是: 無計, 非善非惡. 更嚴格意義上的智, 是菩提, 即覺悟, 或覺智. 他意味著斷絕世間煩惱, 而成就涅槃的智慧.
具體地說, 與阿賴耶識對應的是大園鏡智, 與末那識對應的是平等性智, 與意識對應的是妙觀察智….
佛教認為, 獲得智慧的徒徑是修行, 佛陀把了解<心>, 為修行的第一任務.
摘錄自<緣起與實相> 倪梁康 著
五. 涅槃
在佛教中, 涅槃主要的意思是修行者對無明的滅除, 或煩惱的熄滅. 以平常語言, 說是圓寂或入滅, 也常用解脫一詞來代替.
在大乘佛教, 聖者為了拯救眾生, 即便到了涅槃, 也不能脫離世間, 因為, 只有在世間, 才能幫助世間其他眾生, 也才能實現度他的目標. 如<維摩詰經>所說, 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
佛教禪宗裡, 南宗的惠能, 提倡心性本淨, 佛性本有, 覺悟不假外求; 北宗的神秀則主張拂塵看淨, 把塵世與涅槃截然分開.
六. 輪迴
大乘佛教基本上都是認為輪迴在本質上, 是性空的. 中觀派主張徹底的空觀, 對與輪迴觀念直接相關的因緣或因果的實在性, 持否定的態度.
但<中論>說, 若諸法不空, 無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 以其性定故. 又說, 若謂從罪福而生果報者, 果從罪福生, 云何言不空? 中觀派在這裡是反推, 即, 若說不空, 則事物的特性, 就都是不變的了, 那麼事物不可能變化, 也就是不會有真正的造作, 就無善惡果報的形成. 因此, 說空, 才能有變化, 才可能從善惡行為生果報, 才能說輪迴.
七. 因果
佛教早期的因果觀念, 首先就體現在緣起思想上, 阿含經典: 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緣起思想, 即十二因緣的理念, 說明人由於無明而去追求不實在的東西, 而產生痛苦, 只有破除無明, 斬斷這種因果關係, 跳出十二因緣, 才能擺脫痛苦.
十二因緣中, 無明和行, 是過去的因, 識, 名色, 六處, 觸, 是現在的果; 受, 取,有, 是現在的因, 生, 老死, 是未來的果.
因果觀念反映在人和事物的構成和產生的的理論上. 五蘊說, 就屬於這方面的理論.
八. 佛教的善惡與平等觀
佛教的善惡觀念有三種類型, 一是要自己的行為, 不給別人帶來危害, 反之, 帶給別人以幫助. 佛教有十善: 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兩舌, 不惡口, 不綺語, 不貪欲, 不瞋恚, 不邪見. 二是要求人的思想和相應的行為, 要符合佛教關於事物本質的認識, 如行善之外的修行, 如禪定. 三是對善惡的觀念不執著, 這是高層次的佛教善惡觀.
佛教的基本教義和戒律都包含平等觀念.
就基本教義而言, 早期佛教提出緣起和無我的觀念, 這樣的思想, 實際是在平等的政治原則或裡念的影響下產生的. 眾生是生來平等的, 社會地位地不同或高下, 應遊人的品行或能力來決定.
就戒律來說, 如不殺生, 體現了對別的生命的尊重, 不偷盜體現了對別人財產的承認, 不邪淫, 不妄語等也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
佛教的平等觀念, 在後來發展出佛性觀念, 即人人有佛性.
九. 佛性
只要努力或真正愿意, 無論身份, 即使低賤, 都可以修佛道.
佛教諸宗派中, 特別是禪宗, 認為人都有覺悟的可能, 佛性在人們自己的心中, 在自身中向內徹見佛性, 求得解脫. 至於如何覺悟或徹見佛性, 有北宗的漸悟, 和南宗的頓悟. 影響較大的是南宗的頓悟成佛思想.
十. 佛 觀自在菩薩 舍利弗
<心經>的主持者是佛世尊, 主講者是觀自在菩薩, 提問者是舍利弗, 記錄者是誰, 未詳.
釋迦牟尼是佛教最初創立者, 他本姓喬達摩, 名悉達多. 釋迦牟尼是對佛的尊稱, 意為釋迦族的聖者. 由於他悟出了佛教的最初義理, 覺知了事物的真理, 因而被稱為覺悟者, 也就是佛.
釋迦牟尼29歲出家, 80歲時在拘尸那迦城圓寂.
世尊, 指釋迦牟尼有種種功德, 為世間眾生所尊敬, 具足功德, 於三世十方世界中為尊, 故名世尊.
觀自在菩薩, 或稱觀世音菩薩. 佛典中將其描述為阿彌陀佛脇侍之一, 也有認為是釋迦牟尼佛的脇侍. <妙法蓮華經>提到觀世音救渡眾生的因緣.
觀世音的行象, 主要是女性, 少數以男性形象為尊.
舍利弗是佛世尊傳教的重要助手, 號稱智慧第一, 對佛教義理領悟深入, 相傳他先於釋尊入滅. 其母為婆羅門種姓,
(一至十, 參考<佛學基礎三十講> 姚衛群)
篇後註
舍利弗, 又叫舍利子, 在廣文<心經>, 前後段都叫舍利弗, 是筆錄者對他的尊語, 中段叫舍利子, 是觀世音對他的暱稱, 是我個人的解讀.
普遍流傳的<心經>, 以略文居多, 即採取廣文的中段, 我個人認為, 廣文才是完整的<心經>原文, 其他經文引用時, 才用略文, 如<大般若經>, 及<中陰般若波羅密多經>. 20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