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道 譯註: 吳區茂 2010/3/10
括號( )內是原文
<商道>是日本德川時代, 商人堤正敏氏原著, 以中國唐代漢文寫成. 原載於中央書房出版<經營經濟學總論>昭和三十九年(1964), 著作者: 商學博士佐佐木吉郎, 所轉錄自”日本經濟叢書”. 茲將大意譯之如下:.
一. 商術
(商之為道, 貿遷有無, 資給民用, 治生之計大, 用智之地廣, 其術深奧, 不可不學也. )
經商的知識
首先說明商道的意義. 所謂商業之道, 在於資源的有無相通, 以滿足人們的供應與需求. 從自我營生開始, 需要極為廣泛的知識; 想要從事商業, 不能不學習商術的深奧微妙.
(傳曰: “以貧求富, 農不如工, 工不如末”. 蓋末也者, 貧之資也, 為末不得富, 誠一之不幸至也. 為富不累巨萬, 未知其術也; 知術不能用, 學之不精也. 故考之以三擇, 審之以三經, 而精其術.)
末業即工商業. “以貧求富, 農不如工, 工不如末.” 這是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的一段話. (按: 這段話可前推至<呂氏春秋>)
談到致富之道, 在於末業, 末業是從貧到富的途徑, 然而從商如果不能得到財富, 實在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 從商而不能累積財富, 那是因為不知道商術的原故; 又如果只知道商術, 卻不懂應用, 那是學得不夠精透, 因此, 先提出三擇和三經, 藉以深入商道堂奧.
(曰: 地何處宜, 業何為大, 人何物能, 地擇要通, 業擇源大, 人擇強忍. 地不要通, 三寶不聚; 業不源大, 貿易不廣; 人不強忍, 煩勞不堪. )
商術的先決條件是三擇, 所謂三擇, 就是場所的選擇, 業別的選擇, 和人才的選擇. 場所的選則在於運輸, 通訊, 及往來的方便性, 方便性不足, 則三寶不能聚合. 三寶指的是人力, 物力和財力. 其次是業何為大. 從事甚麼行業, 甚麼產品, 或何種服務, 它的前瞻性大, 來源去路即供應需求要能大, 否則商業貿易的範圍不
能廣. 第三是人力資源的選擇, 要身心強壯, 有刻苦耐勞的精神, 否則不堪煩瑣勞心勞力.
(三擇已得, 三經為務, 曰作力乎, 曰鬥智乎, 曰逐時乎. 作力者在省力, 鬥智者在不鬥, 逐時者在觀變.)
商術的內在條件在於三經, 所謂三經, 相對於三擇, 有經有緯織成完整的一套商術. 作力講的是努力, 而且刻苦耐勞, 還要有益於常人的毅力; 鬥智講的是以智慧爭戰商場, 以最少的投資獲得最大收益的經濟原則; 逐時則是在觀變, 也就是善於觀察時機. 首先談作力.
(為商猶為戰, 作力, 士卒之技也; 鬥智, 偏將之為也; 逐時, 大將之事也. 身體強健, 步趨輕捷, 運戈如舞, 一敵萬, 士卒之最也. 授之以堅甲, 與之以利兵, 教令以習座作, 金鼓以節進退, 鼓其勇驅之, 則破堅碎剛, 易反掌矣. )
從事商業就好像作戰一樣, 有前線出力作戰的士兵, 有指揮領導作戰的帶兵軍官, 還有運籌帷幄, 善於謀略的最高司令官. 分層負責, 團結一致, 統一號令, 和適當的鼓勵下, 就能以一當十, 以十當百破敵萬千, 建立功業.
(若夫飢其肌膚, 疲其四肢, 奔無人之境, 卒而遇敵, 不及一老羸, 故曰: 良禽相樹而棲, 賢臣擇主而仕. 作力者, 無若依良賈, 斯謂之省力也. )
反之, 如果讓官兵吃不飽, 身心具疲之下, 進入無人競爭之地, 一旦遇到敵人時, 恐怕連一個老弱的兵卒都不能應付. 古語有言: 說良禽相樹而棲, 賢臣擇主而仕. 所以即使只是一個出力的商戰兵士, 也要選擇好的商人, 這才叫做省力.
(夫依者為臣, 任者為君. 馬援曰: “今之世非君擇臣, 臣亦擇君.” 擇之道通上下, 依任各得人, 智之事也.)
依於人而工作者為從, 任人者為主. 正如馬援所說: 現在的時代, 不僅主人挑伙計, 伙計也挑主人. 用人之道, 在於上下充分溝通, 依任雙方各得其適, 才是聰明的做法.
(按) 馬援, 東漢茂陵人, 他還曾向賓客說: 丈夫為志, 窮當益堅, 老當益壯. 後來他養畜數千頭, 米穀數萬斛, 卻感嘆說: 凡殖財產, 貴其能賑施也, 否則守錢虜耳. 這是說, 當你有了財富之後, 要懂得佈施, 積德積善也. 其次談鬥智.
(智也者, 因所能而發; 人之所能不同, 智亦多端乎哉. 知機微, 智之至也; 知時用, 智之當也; 應卒然, 智之敏也. 以我所知, 與彼所不知鬥, 斯謂之不爭; 不爭之爭, 迂直之計也; 迂也者計也, 直也者情也.
形因物變化, 因利制權, 無知其端倪, 鬥智之道也. )
鬥智的智有三種, 分別是見微知著的智, 能觀察適當時機的智, 及應變能力的智. 當然, 這還要看各人的秉賦, 他的智慧又會有不同層次. 所謂不爭, 就是以我所知道所具有的資源或訊息, 和對方所不具備所沒有的資源或訊息競爭. 不爭之爭, 叫做迂直之計. 迂是從計謀而論, 直是情理上而言. 形勢因許多資源條件的消長而變化, 因此, 要能以有利我方的權變方法, 讓對方不知道我的策略, 這才是鬥智的原理所在.
(迂直之計, 因利制權, 是孫子兵法上說的. 三經的第三項是逐時. 逐時者得二者, 為己用而後可為. 故曰: 大將之事也. 計然曰: 知鬥修備. 時用知物, 二者形, 則萬貨之情, 可得而觀已. 夫物無恆不用, 用與不用互變如四時; 儲之不用, 待用而出, 斯曰之逐時.)
逐時者在於注重兩樣東西, 金與銀, 也就是金銀價的漲跌趨勢,(現代來說, 加上匯率.) 然後才能談更大的作為. 這是身為掌舵大將的任務. 計然說: 知道爭戰要先備用充足. 所以掌握時間, 掌握資源, 這兩者有效管理, 那麼, 所有財貨的流動情形, 可以了然於胸得到完全控制了.
(鄙言曰, 逐鹿者不見山, 意在於逐也. 故逐時所務, 不在於逐, 而在於觀. 專任時而不責人, 在觀變之謂也.)
我認為, 打獵逐鹿的人, 他不會看到也不必看到整座山的全貌, 只能專注在逐鹿. 但逐時所談的要務, 不在於逐, 而在於觀, 也就是看整個環境的變化. 觀的重點在於時機的掌握, 而不是針對人事問題的責備.
(夫三經之用雖異, 其宜一也. 作力者爭於勉也, 鬥智者爭於人也, 逐時者爭於天也. 爭也者謂驅馳而逐也. )
以上三經, 作力, 鬥智, 逐時這三項, 實用上雖然不同, 其目標卻是一致的. 總而言之, 作力者爭於勉力而為, 鬥智者爭於人力資源, 逐時則爭於天時, 簡單的說, 爭這個字, 就是驅馳而逐, 為利盡力.
(按) 計然, 春秋越國人, 名研, 范蠡之師.
(斯六者無不聞, 精者得富, 不精者不得富. 術者載物而漸移, 人在術中, 不知其移, 故皆知我所以富之形, 而莫知吾所以為富之情, 知之之道在於學, 夫可不勤乎.)
上述六項, 要樣樣熟習, 精通者得富, 不精者不能得富. 但商術隨許多因素而逐漸會有所變化, 則人往往在沉緬術中, 而忽略環境的變遷, 所以, 人們只知道我現在富有的面貌, 卻不知道所以富有的原因. 要了解富由經商之道在於學習, 如果想富有, 請急起學習商術.
二. 知務
(耕褥穫取, 不失時, 農之務也; 制器適用, 不苦窳, 工之務也; 因俗喜好, 儲物待售, 商之務也.)
識時務
耕種收穫的時機能按時而不耽誤, 這是務農的根本, 製作堅牢精緻, 好而適用的器具, 這是從事手工技藝者的本份, 因應一般大眾的喜好而進貨儲存, 來供應人們的需求, 這是生意人的責任.
(夫一人之身而備萬姓之求, 商之業也. 所求不一, 時用不齊, 風土之所異, 喜好亦異, 儲而欲完, 則易腐敗, 不儲則難應急, 況物價貴賤, 變動無常, 取捨失機, 損亡忽至, 紛紜之勞, 大異於農工畫一之守. )
以一人或一家商號, 為供應需求而儲備許多商品, 這是商業的本色, 可是, 人們的需求不一致, 種類繁多, 需用的時間又不一定, 而且還有風俗習慣或喜好的差異, 要儲存完備是不可能的事, 例如有些食物容易腐敗. 總之, 做生意不盡量儲存商品, 往往難以應急需, 何況物價有時會波動, 進銷貨之間, 時機掌握如
有失誤, 損失一定不免, 這種種問題, 和從事農工者比較具有一致性的工作, 是大不相同的.
(故不知國土之所出, 則不能審物品精麤; 不知庸俗之喜好, 則不能明物貨所售; 不知時用之所變, 則不能得積著之理. 傳云: 積著之理, 務完物, 無息幣, 貨無留, 無敢居貴, 財幣其行, 欲如流水.)
所以, 如果不了解自己國家鄉土出產些什麼產品或資源, 就無從了解商品的品質優劣, 如果不了解一般人的喜好, 就不能認識東西要賣給誰, 如果不了解商品進銷的時機, 那就是不懂得積著的道理了.
所謂積著的道理, 在貨殖列傳原文是這樣寫的: 積著之理, 務完物, 無息幣, 以物相貿易, 腐敗而食之貨勿留, 無敢居貴, 論其有餘不足, 則知貴賤; 貴上極則反賤, 下極則反貴, 貴出如糞土, 賤取如珠玉, 財幣欲其行如流水. 貴之反賤, 時用之不同也. 眾之求之, 時用之至也; 眾之不求, 時用之未至也. 求者眾則則物不足, 求則寡則物有餘, 推有餘不足貴賤, 商之至也.
商品原是價貴的反而變成價低了, 這是時用不同的原故. 人們都需求殷切的, 就是時機到了, 人們欲望降低了不想要的時候, 就是時機過去了. 當需求大時供應往往不足, 反之, 當需求降低時, 則供應的商品變成呆貨了, 所以, 預測適當的進銷存貨, 包括價格的起伏, 就是掌握商業的重點了.
(其賤也眾之所捨, 其貴也眾之所取, 取捨相反, 人之情也, 故曰: 貴上極則反賤, 賤下極則反貴, 是自然之符也.)
當人們需求不振時, 存貨積多了使價格變低賤, 而當人們需求高漲時, 庫存不足導致價格上升, 這是很自然的道理啊.
(良賈作為, 出於常情之外, 捨其所取, 取其所捨, 貴價如糞土, 賤取如珠玉, 物無腐敗, 利有餘贏, 故能積錐穎而為泰山之大, 是制全勝之道也. )
一個好的商人, 他的策略往往出乎常人預料之外, 景氣高漲時, 我不要追價購入, 景氣低迷時, 我要考慮逢低進取; 進貨要避免容易過時的,即使只有些許利益, 仍可積小錢成大富.還有, 上述貨殖列傳最後一句: 財幣欲其行如流水. 指的是現金流量, 也就是現金週轉要迅速如流水那麼快, 這也就是經商制勝的基本道理了.
(夫利有三, 曰贏利, 曰機利, 曰權利. 取捨去就, 與時俯仰, 收餘末謂之贏利; 見機穎敏, 趨時駿速, 轉禍為福, 因敗為利, 謂之機利; 秉權持重, 坐制成敗, 與奪自在, 曰之權利. 三者, 人之所能堪而能為也.)
經商講求的就是利, 而利有三種, 須先認識. 包括贏利, 機利和權利. 所謂贏利, 就是對商品的存取銷售, 要能配合時機, 從而賺取一點進銷的差價, 這就是贏利. 所謂機利, 就是見機行事, 以迅速的手段處理買賣, 甚至有可能轉損為益, 這就是機利. 至於權利, 就是握有經營上的權利, 如商標, 商品專利權, 經銷權, 著作權, 製造技術專利或特許買賣之類, 它有絕對的控制權利, 給或不給都在所有權人的手裡, 這就是權利. 這三種都是人們從事商業時或多或少須要具備的條件.
(傳曰: 纖嗇筋力, 治生之正道也, 而富者必以奇勝. 夫以正守本, 以奇制變, 時措得宜, 斯謂之知務. )
司馬遷又說了, 即使讓人看起來是微不足道的買賣, 仍然是可以作為養生的工具, 但要富有則必須以奇術致勝. 舉例如: 田農, 掘業, 而秦揚以蓋一州; 掘塚, 姦事也, 而田叔以起; 博戲, 惡事也, 而恆發用之富; 賣漿, 小業也, 而張氏千萬……, 此皆誠壹之所致. 這是說行業雖小並不起眼, 但專誠從事, 雖小也能成大富.
三. 習勞
(大廈廣屋, 好衣美食, 妻妾奉侍於內, 便嬖使令於前, 窮乏得於我, 頤指唯諾, 皆人之所欲也. 破壁不足防風, 弊衣不足蔽肌, 妻孥訴飢寒, 朋友責貸借, 皆人之所惡. 雖然破壁弊衣, 所以得富之本, 美食豔妾, 所以失富之始, 惡得之之道, 欲失之之道, 富之不可得也. )
學習的重要
豪宅美食, 出入轎車, 男有老婆還要包二奶, 女有鑽戒還要養面首, 家有菲傭使喚, 有園丁修花園, 這是大多數人所期望的;如果住房破爛, 衣食不足, 到處欠債讓人追討, 這些都不是任何人所願意看到的. 雖說破壁弊衣是追求財富的源頭, 而美食豔妾是失去財富的開始, 但如果不懂財富得失的根本道理, 財富終將不可得.
(夫四時之序, 代天之道也; 陵谷之變, 移地之道也; 榮枯易處, 人之道也. 富無經業, 貨無常主, 天下非少強也, 有時革命, 況於匹夫編戶之民乎.)
四時有序, 天象的自然循環; 山川遷移, 大地的物理變化; 榮枯變動, 這也是人之常情. 富有不一定保有長久的事業, 就像貨物商品, 沒有永遠不變的所有人, 凡事不可能勉強, 何況我們都只是一個平凡的人呢.
(故居富不忘貧, 永保富之道也; 居貧不怠勤, 不永居貧之道也. 人知其然, 不能行其所然, 何也, 為厭勞耳.)
所以, 富有時不忘貧困日, 才能永遠保持富有; 處在窘困之際不要懈怠, 就不會永遠是個窮人, 重點是, 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沒有毅力實行, 為什麼呢? 絕大多數的人不喜歡勞心勞力啊.
(昔者晉陶侃, 旦夕移百甕, 人問其故, 曰: 吾欲復中原, 吾習勞. 夫人之處世, 誰無所勞乎, 或勞其智, 或勞其力. 勞智役人, 勞力役於人. 習勞致, 勵心志, 固筋骨, 幹事務之道也, 可不勤乎.)
晉朝有陶侃移磚的故事, 但是我要說的是, 人生在世, 不是勞心就是勞力, 有誰能不勞而獲呢. 不論是以智力, 或以勞力從事工作, 只要能勤於勞心勞力, 都是經商所不可缺少的工夫.
( 習勞智, 不習勞力, 至失勢, 不能再振; 習勞力, 不習勞智, 僅得財賄, 不得大富. 智力俱習, 商之道也. )
勤於知識智慧的增長, 忽略身體的健康, 以至於失掉優勢, 不能再振起; 或勤於健康, 卻不精進知識智慧的成長, 最多也只能獲得一些小財, 都不能致大富, 只有智與力並進, 才是經商的要道.
(今彼任夫, 負重致遠, 終日不疲, 習力所致也; 文吏夙焦神, 不至昏耋, 習知所致也.)
一個跑外務的人能夠負重致遠, 整天都不易疲勞, 這是因為有活動利用筋力的原故; 而一個內部文員能夠心思用神, 不至於頭昏睏倦, 因為經常學習新知的原故啊.
(夫智者, 得失之機也; 力者, 運致之具也; 習者, 情性之變也. 轉昏為明, 轉惰為勤, 習之為道, 夫大乎哉.)
所謂智, 攸關商機的得失, 而力, 則攸關商業的運作, 所以要勤於學習, 以避免身心疲累困乏, 可見勤於學習的道理, 是非常的重要啊.
四. 使令
(古之君人者, 各以其所能令於下, 或以德或以智, 若法若權, 其揆雖一, 效亦不同. 宓子賤之治單父也, 民不忍欺; 子產之治鄭, 民不能欺; 西門霸治鄴民不敢欺. 不忍者德也, 不能者智也, 不敢者法也. 德者中情悅而誠服, 而又有狎愛而民慢也; 智者憚明而畏服, 而又有睽間之心也; 法者畏威而強服, 而又為惡之心無息也, 斯三者, 古賢之所行, 而其弊也復如此. )
領導統御
宓子賤, 春秋魯國人; 子產, 春秋鄭國人; 西門霸, 戰國魏人. 這幾位古人治理政務, 各有不同. 有的以德取勝, 有的以知識智慧改陋習, 可能藉助於強調法令, 也可能是運用其權力, 以有效達到政務的推行.
宓子賤治理單父, 老百姓不忍心有欺騙行為, 因為是用道德勸說; 子產治理鄭國, 人民不能做欺騙的事, 因為是以智慧面對百姓; 西門霸治理鄴城, 老百姓不敢欺騙別人, 因為是執法嚴明. 但是, 儘管以德服人, 仍有缺乏道德心甚至怠慢的人; 以智帶領, 還是有喜歡取巧的百姓; 以法約束, 仍有做違法情事的人, 可見
除弊興利之難. 夫德者能盡人心, 智者能盡人事, 法者能盡人力, 故能兼三者而行之, 則令之行, 猶水之就下矣.
講求道德勸說, 只不過盡人心; 講求知識智慧, 只不過盡人事; 講求法律, 只不過盡人力, 只有這德智法三者兼而有之, 那麼, 號令下去, 就能像流水般順暢了.
(夫含氣之類, 咸願其得志, 少壯而奉仕, 老大而欲為家, 重童僕之志也. 導其志願, 抑其驕佚, 成其材能, 期其老成, 主夫之道也. 故不知人情, 不能結其心; 不弁能否, 不能得其任; 不明約束, 不能盡其力. 夫使人之道, 聖賢所難, 不可不察也.)
人各有志願, 也都希望志願能伸展實現, 或成家或立業, 都須要主導者善加體會經營, 要抑制經營團隊和部屬驕慢散逸的心態, 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才能. 領導統御自古以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 不能不謹慎.
五. 教養
(且夫農工之為務, 皆在於力作, 其趨利也或少矣. 商者以貿易收十一, 趨利之尤者也. 故居四民之最下. 以末為名, 而又其利澤之及於人也, 有大於農工. 今天下之商, 財累鉅萬者, 不知幾千人, 家僮數百人, 仰衣食者, 不可勝也. 其平生之所會集, 豈可無尊卑之序乎. 而觀其家禮, 則文飾僭偽, 無一知其義者, 故衣服之美, 燕飯之盛, 雖越卿大夫, 遂無免為野人也.)
教育與培養
一般來講, 從事農耕或手工業, 都靠勞力, 他們所能獲得的利潤很少, 不像做生意買賣, 利潤往往達到十分之一, 極為可觀, 所以位處四民之末. 以末為名, 是因為利益澤惠, 能及於更多的人, 它的影響力往往大於農工行業. 如今天底下的商人, 累積財富者不知有幾千幾萬人, 僱用人工而以為生活依靠的更不知其數, 照理說, 應該有適當的倫理規範, 但是觀察這些富甲一方的家庭, 往往是表面粉飾, 少有注重倫理的, 除了穿華麗衣服, 吃燕窩美食, 享受較之達官貴人為高級外, 他們的言行和野蠻人並沒有不同.
(大抵商之弊風, 唯利是視, 茍非卑吝錢, 必驕傲簡禮, 其於父子兄弟之間, 亦皆無不在利者. 夫人之欲富, 元為安養父母. 依利間天倫, 非本末顛倒乎. 弊風一成, 傳習難變其極, 必放僻邪侈, 獲罪破家. 鄙言曰: 父勞子逸, 孫為乞丐, 不知教養之弊也.)
大體上來講, 商人無德, 是因為他們不是吝與施捨就是傲慢無禮, 他們在父子兄弟之間, 也都唯利是問, 談不上孝悌倫理之道. 人之所以追求財富, 原本是為了安養父母, 如果因為利字當頭竟讓天倫之間有了空隙, 豈不是本末倒置了嗎. 當衰敗的風氣一形成, 不論怎麼教導也難改變劣習了, 然後生活穨廢, 甚至於犯罪而敗了家. 我認為, 父輩勞心勞力, 而子孫輩只知道享受安逸, 最後淪為乞討(到處求人), 這些都是因為不知教育訓練的原故啊.
(故先之以孝弟, 次之以忠信, 服勞以固其心志, 商術以知其務, 而後講禮之宜庶人者, 順而守之, 風俗謹厚, 庶無破家之子弟.)
所以, 先從家庭教以孝悌的倫理思想, 其次講求忠信的道德觀念; 先從勞力以堅固他的心志, 然後學習商術以及其實務,也讓所有週邊的人, 知理守禮, 那麼, 就不會有敗家的子弟了.
六. 接待
(自身謂之己, 對己謂之人, 人來己往謂之接, 接之有禮謂之待; 待人之道, 亦有樞機乎哉. )
人際關係
自身是己, 相對的是他人, 人來己往是接, 接以適當的禮是待, 然則, 待人的道理, 有什麼訣竅嗎.
(商之為業, 待人為生計, 人愛則業盛, 人憎則業衰, 愛惜之所由來, 非無其本. 今之商者, 習故俗無學術, 心吝志鄙, 好矜於財賄, 故其待人也, 陽下陰驕, 面譽腹毀, 厚有錢, 薄無錢, 形動便伶, 言語油滑, 反復無常, 利之所在, 徒知恃我有財, 不知恃吾有致財之道也.)
商之所以為商, 以如何待人視為生存之道, 人愛則事業興盛, 人不愛則事業衰敗, 人們所以愛惜自己, 不是沒有原因的. 現在的商人, 只知道俗而舊的習慣而沒有新的知識, 心胸狹窄, 愛現耀財富, 所以待人, 皮笑肉不笑, 心存驕傲; 表面討好人, 肚子裡罵人; 重利輕義, 言語油腔滑調, 反復無常; 有利益時,但知依恃自己有錢財, 卻不知依靠賺取財富的真理.
(是故良賈不為齷齪, 不脩邊幅, 忠信好義, 察言觀色, 慮而下人, 一時雖不為悅, 久遠而行, 所以為大業也.)
因此, 好的商人不做犯紀失德的事, 不刻意做表面工夫; 而是講信義, 能體察別人, 虛心對待, 暫時或許不為人所接受,時間久了, 還是有機會成就大生意. 故接之以和顏, 待之以禮敬, 虛心以極其言, 詢謀以盡其理, 以之就事, 則陶珠猗頓之富, 可立而致也. 所以, 和顏悅色以禮待人, 虛心了解人們需求, 那麼, 像
春秋時代越國的陶朱公和魯國的猗頓, 很快成為巨富.
七. 繼業
(夫枝葉之繁茂, 則本根之固也; 流派之不竭, 則淵源之深也; 世業之永傳, 則祖創之善也. 昔殷周之興, 以德建基. 秦據崤函而角力, 漢據城皋而鬥智, 奕世之長短, 有所由來. 孟子曰: 君子創業垂統, 為可繼, 善之謂也.)
事業傳承
大凡枝葉茂盛, 本於樹之根幹強壯; 事業的分流繁枝, 則是淵源流長, 已有很深的基礎. 所以事業的永世傳遞, 就要溯自根本源頭堅實的創始. 歷史上的殷代和周代, 都是以德建肇基業; 而秦據有崤函, 即函谷關的險要與六國角力, 漢則在城皋開始它和楚國的爭霸. 然而世代傳遞的長短, 都是有原由的. 孟子說: 君子創業可以垂範後世, 這就是善的極致.
(古之聖人, 後智力, 先德行者, 皆為之而已, 及世道衰, 專任智力, 欲功業速成, 秦漢以來, 並天下者, 未嘗有以德者.)
古代的聖人, 凡事都是先依德行後靠智力, 等到世道衰落, 變成以智力為主, 希望能迅速達到事功. 自從秦朝漢代以後, 就已經不再有以德為重的了.
(夫得暴功無若力, 權時機無若智, 傳久遠無若德. 德也者可以繼, 智力者不可繼, 守攻勢異也.)
如果要迅速獲得事功, 沒有比使用暴力更快的了; 如果要講究權宜時機, 自然是要用智力了; 但如果要永傳久遠, 除了以德建立外, 沒有能傳久遠的了. 因為只有德可以繼承, 只靠智力者, 怎可能致遠呢, 這是因為當中有守勢與攻勢不同的原故.
( 夫以力之大者, 與德之大者戰, 則力如克, 卒(按原本作逐)不能克; 以德之小者, 與力之小者戰, 則德不能克; 以智之深者, 與力之大者戰, 則智先敗後克. )
以暴力大的和德行大的競爭, 暴力大的好像比較勝算, 但是不可能長久; 如以德行小的和暴力小的對決, 那麼, 德行小的鬥不過暴力小的; 如果以智力深厚的與暴力大的對戰, 智力深厚的先敗後贏.
(夫德者柔也, 力者剛也, 柔者人之所助也, 剛者人之所攻也, 故智者假德得助, 假力成功, 雜王霸為政, 非不知善之不盡, 時勢之不得已也.)
德行是柔性的, 暴力是霸道是剛性的; 柔者是人們所願意幫助的, 剛者卻是人們所要攻擊的對象, 所以, 具智力者往往假借德行之助, 和借暴力而成功事業, 這也就是混合王道和霸道而成, 但這並不是他們不知道德之善能傳久遠的道理, 實在是時與勢之下, 不得不的作法吧.
(夫農固本之道也, 末致財之道也, 以末致財, 以本守之, 以武一切, 用文持之, 則與王霸雜用者同道也, 商之繼道為善. )
所謂以農立國, 農是國家立國的根本, 而商也是國家致富的手段,如果以農立國, 以商致富, 且有武力保衛, 有文章法度維持, 那麼, 與王道混合霸道同理, 是時勢所必需的, 但商道在於誠信實在, 才能繼續久遠.
八. 主權
(盈尺之衡, 可權天下之輕重; 九重之位, 可朝天下之倔強. 主權者, 天下來而取秤; 主位者, 天下來而受制. 位之所在權亦在, 位之所無權亦無; 有位無權則為虛位, 有權無位, 則為陰主; 權之所在, 有威有勢, 威勢可以傾主家. 故曰: 權也者不可借於人也.)
權與位
如果掌權, 只要一枝長不過一尺的筆, 就可以衡量天下事的輕重大小; 如果得位, 更可以邁向天下事的主宰. 因為, 有權才能制衡天下, 有位才能牽制世界. 所謂名不正言不順, 所以位符其名, 權才存在; 沒有名位, 權的正當性也就沒有了. 如果只有位而無權, 就是有名無實的虛位; 如果有權無位, 那就形同地下司令了. 有權力就有威勢, 有威勢就會威脅當家主人, 所以, 權力的賦予, 必須權責相應, 不合理的授與權力,
必然危及你的主權.
(夫不學商術, 不能得小大之用也; 不知時務, 不能得時置之宜也; 不習勤勞, 不能明奢侈之所移也; 不知主權, 不能審財貨之所聚也, 此四者, 商之要道, 不可不察也. 不知商之所以為商者, 不學商術, 欲肥馬輕裘, 與王孫同流, 以此道居富, 則不能一朝居也)
.
不學習經商術, 就不能大小凡事得到輕重緩急的有效運用; 不去了解時務, 就不能得到掌握時機空間的能力; 不習於勤勞, 就不能分辨奢侈與儉約之間的漸變; 不懂得主權的受授, 將無從控管財務商品的流轉存儲. 這四項, 是經商不能不知道的基礎. 如果不知商之為商, 只想出門有豪華車子代步, 穿有美麗高級衣
服, 還想和達官貴人相往來, 如果不學商術, 這些就不是一朝可及的.
九. 應變
(道之有常, 可踐而行也; 道之無常, 不可踐而行也; 法之有常, 可循而守也; 法之無常, 不可循而守也, 可踐且行者, 可以語也; 可循而守者, 不可以語也, 所以不可語, 無可語之形也. )
審勢度變
有常理之道, 是可以讓人施行的; 無常理之道, 是不可以讓人施行的; 法紀有常規, 就可以讓人遵守; 法紀無定規, 就不能讓人遵守. 可以施行的, 就是可以語言述說的; 只能遵守但不能施行的,就是不可以言語述說的, 不可以言語述說, 這是因為沒有可以言語來形容啊.
(夫道若有恆之性, 法因有恆之道. 有恆者, 情之定體; 無恆者, 情之變態. 情觸事而動, 事因時而變, 時無常居, 天有變異. 天之變異不可測, 所以不可測者, 以變為體也. 故知常之無常, 未可共語變, 知變為常, 始可共與變也.)
道有持恆的特性, 而法就是因為有這持恆特性的道, 兩者相輔為用. 有持恆的這個特性, 乃人情之定態, 而如果沒有持恆的這個特性, 那就是人情之變態. 人情遇事而觸動, 事則因時而變, 而時也在變, 時變是因為大局在變, 大局之變不可預測, 不可預測是因為它以變為其特性. 所以, 只知道恆常就是無常, 還不能談論變的特性, 還要認知商道之變是常態後, 才可以談論商道的變化狀態.
(夫四時以漸而移, 幼老以漸而變, 是故知已變之變, 非知變之至, 知未變之變, 知變之至也. 知變之至, 能體終身之變, 無患一朝之變. 泰山崩於前不轉眥, 西施媚於側不動情, 故能應卒然, 而無所窮極矣. )
例如四季循環遷移,人由幼而老與死生之遞變, 你知道這些常態的變化,不能算是知變, 警覺非常態的變化, 才是真正知變. 知道變的真諦, 就能體會人的終身之變, 然後也就能接受一時的變;所謂: 泰山崩於前不轉眼睛, 西施媚於前不動感情.所以有能力因應突發狀況, 就可以不變應萬變了.
( 能明此道, 形人, 而無形於己, 因形制勝, 人無以知也. 故曰: 大智若愚, 大勇無勇, 大仁無仁, 無形之謂也. 無形聖智不能測, 天神不能窺, 與天同體, 與萬物同情, 獨立而無所乖戾者也. 術之奧妙, 至斯為極也.)
懂得這個道理, 使人置於明處而顯露其形狀, 自己則處在暗處隱而不現. 利用無形制勝有形, 而對方仍不知覺. 所以, 大智若愚, 大勇無勇, 大仁無仁, 這些都是無形.無形, 自然是神密莫測, 但與自然之道相應合, 它可以獨立存在而不違反自然. 這就是商術的奧妙, 如能達到這個程度, 可說是商術的至高領域了.
<END>
後記:
<商道>是自我進修的一部分. 踏入社會, 當過小工, 學徒, 店員, 初在新竹市中央路的紙業經銷商”永祥紙號”初掌門市, 老闆楊清波先生, 他也是我在中學時, 任課的英文老師, 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英語係, 不知何時開了紙行, 而且還是台灣五大紙老虎之一.
他經常引入西學, 為我們幾個內外務伙伴講授推銷之道, 他在業餘, 請了一位老學究讀漢文, 從而為我們講: 陶朱公<理財十二則十二戒>, 說得頭頭是道, 有當過老師的經驗吧.
此期間, 老闆鼓勵並讓我多參觀中小和大型產業, 也看了許多文藝展覽等等. 增長許多見識, 也繼續有關會計實務, 稅務等等之進修.
後來轉職永豐餘造紙公司, 任外務專跑經銷商, 因不適合個性, 不到半年轉往中壢的”中大紙業公司中壢紙廠”, 掌理會計部門, 將近十載.
<商道>即是在此期間自我學習課目之一.
服兵役之前, 在台北市中正路1785號, 的”中國第一鋼纜廠公司”任練習生, 業餘從吳石仙老師讀古文, 自修珠算, 簿記和英文打字, 到後來的自我進修, 所以應徵紙廠時很幸運地被破例以非商校畢業資格而錄用任會計工作. (台北市中正路1785號, 大約是現在的忠孝西路天成飯店的位址吧. 那時還是三線道, 很漂亮的一段寬敞大道. )
在中壢中大紙廠時, 偶而閱讀<國富論>, 才開始觸及經營管理學方面的知識, 其實<經營經濟學總論>在五十年前的年代就已是一本舊籍之屬, 但這篇文章, 除了現代企業管理知識外, 也對<史記>”貨殖列傳”及上述<十二則十二戒>, 有進一步的認識. 就古典商業經營而言.
在紙廠時, 初接觸IBM電腦, 是打卡片後上電腦, 後來是Apple2, ….
還境所限不再升學, 也從未想到學習企業管理這回事, 也是因緣故, 在中國生產力中心以兩年的時間, 完成顧問師證照, 可是從未使用過. 這是在”裕成企業公司”的往事了. “裕成”是所謂蕭氏三寶之一, 蕭柏舟董事長, 從風光到下市, 讓我見證企業盛衰, 歷歷都如<商道>所提示, 往者已矣, 今, 且將之做為練習書法的底本, 自運之, 寫楷書, 寫草書, 也可以狂草揮灑之, 一邊書寫一邊回味生涯努力的過往歲月.
……………………………………
總之, 心懷感恩, 非常感謝老闆們的提攜與照顧, 寫此記往.